集成電路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、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,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與基礎,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、調整產業結構、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。2011年12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《集成電路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(工信部規[2011]565號),作為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。
一條主線
以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》和《工業轉型升級“十二五”規劃》為統領,堅持“應用牽引、創新驅動、協調推進、引領發展”的基本原則。
——堅持應用牽引體現了從打造芯片與整機大產業鏈的目標出發,以重大信息化推廣和重點整機需求為牽引,開發量大面廣和特色專用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路徑;
——堅持創新驅動強調了以技術創新、模式創新、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,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;
——堅持協調推進突出了行業結構、企業組織結構、區域布局的調整優化;
——堅持引領發展明確把壯大規模與提升競爭力結合起來,充分發揮集成電路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,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,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。
三個基本目標
“十二五”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三個基本目標:
經濟指標:到2015年,銷售收入達3300億元,年均增長18%,滿足國內近30%的市場需求。
結構目標:包括產業結構、企業結構、區域結構調整目標。特別是突出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,到2015年,5~10家設計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,1家企業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位;1~2家芯片制造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;2~3家封測企業銷售收入超過70億元。
創新目標:參考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,從完善產業鏈、形成產業鏈各環節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,制定了芯片設計、芯片制造、封裝測試、專用設備、儀器及材料等環節的技術創新目標。
四項主要任務
一是集中力量、整合資源,攻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。圍繞國家戰略和重點整機需求,引導和支持以優勢單位為依托,重點開發共性關鍵技術,部署一批重大產品項目。
二是做強做優做大骨干企業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加強要素資源傾斜和政策扶持力度,優化產業資源配置,推動企業兼并重組,培育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,打造一批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中小企業。
三是完善產業生態環境、構建芯片與整機大產業鏈。實施若干從集成電路、軟件、整機、系統到應用的“一條龍”專項,探索和實現上下游虛擬idm模式,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。
四是完善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,推動產業持續快速發展。集中優勢資源,建立企業化運作、面向行業的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中心,支持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。
四項發展重點與三個專欄
一是著力發展芯片設計業,開發高性能集成電路產品,作為提升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突破口。
二是壯大芯片制造業規模,增強先進和特色工藝能力,作為提升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。
三是提升封測業層次和能力,發展先進封測技術和產品,作為提升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。
四是完善產業鏈,在關鍵專用設備、儀器、材料和eda工具方面取得突破,作為提升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保障。
三個專欄(重大工程)分別是“芯片與整機價值鏈共建工程”、“先進工藝/特色工藝生產線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”、“集成電路產業鏈延伸工程”,體現國家意志,明確國家支持方向,增強《規劃》的可操作性。
六項具體政策措施
一是落實政策法規,完善公共服務體系;二是加大支持力度,擴大投融資渠道;三是推進資源整合,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;四是繼續擴大對外開放,提高利用外資質量;五是加強人才培養,積極引進海外人才;六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,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。